不断出台的中央文件,不断投产的新厂,不断涌入的外资……近些年来,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一直热闹非凡。
先机:得中国者得天下
2012年,半导体行业最热的一个话题恐怕是日系企业的集体衰落。以2011年“3·11”大地震为转折点,东芝、瑞萨、索尼等日企占据的市场份额从最高时的52%下跌到15%。2012年2月,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尔必达宣布破产。有业内人士认为,日系企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不足。以2011年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为例,美国英特尔、德州仪器,韩国三星、海力士均在中国设有生产线,唯独日企没有。
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为8065亿元人民币,占全球集成电路总市场的51%,而美国的市场仅为552亿美元,占比约为20%左右。按照工信部发布的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已经成为了集成电路的主战场,得中国者得天下。
最大的市场意味着最激烈的竞争,其中已经占据世界半导体市场头把交椅的韩系企业表现最为抢眼。2012年4月10日,韩国三星电子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存储芯片项目正式落户西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早在2006年,为抢占市场先机,韩国海力士联合意法半导体投资20亿美元,在无锡建设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12英寸生产线。而最近几年,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德州仪器也纷纷在大连、成都设厂。
在国外同行“逐鹿中原”的时候,一批国内龙头公司的表现也十分抢眼。以IC设计业为例,2011年国内前10大IC设计公司入围底数已近1亿美元,华为海思半导体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展讯实现销售收入约4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而制造领域的中芯国际,自2000年成立后发展迅猛,目前已成长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晶片代工企业。
危机:中国企业被动追赶
伴随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歌猛进的是一组人触目惊心的数据。2011年集成电路进口金额高达1702亿美元,继续位居国内进口数额最大的产品,而国内产品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尚不足20%。
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代差也十分明显。2010年,我国50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销售收入总和仅为全球第一大设计企业高通公司的一半左右。即使风头最劲的中芯国际,其年销售额也仅为全球第一大集成电路制造商台积电的1/10~1/12。
从原材料、技术、人才到市场,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已经高度国际化,后发的中国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的追赶局面。而集成电路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军工、民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另外,随着中国迈入信息社会,信息的输入、运算、输出、存储都必须依靠集成电路来完成,集成电路与国家信息安全紧密相连。
转机:上升为国家战略
因此,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集成电路装备纳入重大专项。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
来自国家的支持发力于2000年。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18号文,加大对芯片业的扶持力度,是当时所有行业中最优惠的扶持政策。18号文的出台直接催生了集成电路的第一次发展浪潮。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从2002年的561.6亿元猛增到2011年的2814.31亿元,年均增长19.61%。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从2002年的268.4亿元猛增到2011年的1572.2亿元,年均增长21.70%,占国内集成电路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14.60%上升到2011年的19.49%。
2011年,18号文到期后,国务院又发布了新18号文。新文件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中央预算”名义给予支持。iSuppli高级分析师顾文军指出,这为“十二五”期间出台的国家重点专项和项目给予了资金上的明确指示,把集成电路产业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高度。
提高产业竞争力,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这是中央文件背后的愿景。然而按照工信部发布的《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仅能满足国内不到30%的市场需求。
这注定是一条漫长的追赶道路。